“我正在地里除草,看到总书记走进菜园并向我伸出手来,我赶忙跨步上前,双手紧紧握住了总书记的手。”湖北咸宁嘉鱼县肖家洲村村民叶祥松从来没想到,他会在自家门口的菜园里接待了总书记。
11月5日上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叶祥松所在的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考察,与菜农亲切交谈,仔细了解当地蔬菜特色产业发展情况。
“总书记问我有多少亩地,问蔬菜价格,问蔬菜施肥情况、收割方式,就像唠家常一样。”叶祥松回忆说。他告诉记者:“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,这让我更有信心继续扩大种植规模。”
叶祥松家那块菜园子连着的蔬菜长廊,长约10公里、面积2.7万亩,年产绿色蔬菜21万吨,并辐射潘家湾镇,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。这不仅带动了全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,还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。
考察当天,总书记走进田间,察看蔬菜长势,详细询问蔬菜品种、种植技术、销售等情况。总书记强调,发展现代农业,建设农业强国,必须依靠科技进步,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。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、质量之路、品牌之路,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,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。
作为我国冬春冷凉蔬菜优势产区,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,湖北咸宁嘉鱼县已有40多年的蔬菜种植历史。
从前,市场上国产甘蓝种子少,90%以上都是进口品种。“种子贵,还很难买到,有时还经常断货,又没有替代品,我们很苦恼。”回忆起过去,潘家湾镇一家农业公司的副总经理张建建说。
为解决种业“卡脖子”问题,嘉鱼县自2006年起与中国农科院、湖北省农科院合作,引进方智远院士专家团队,在潘家湾镇建立了院士工作站。目前,已成功选育16个蔬菜新品种,其中“思特丹”代替欧洲“比久-1039”、日本“绿缘”,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。
近年来,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及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生产模式的探索推行,嘉鱼县蔬菜销售渠道逐渐稳定,蔬菜产业每年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.6万元。农民们的家底儿更厚了,日子也越过越红火。
产业兴则乡村兴。今年9月,在甘肃天水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时,总书记强调“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”;10月,总书记来到福建漳州东山县澳角村,详细了解当地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情况,叮嘱乡亲们,要“做好‘海’的文章,在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。”乡村产业一头连着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一头连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,如何各展其长、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,是全国许多乡村需要认真作答的重要课题。
“靠山吃山唱山歌,靠海吃海念海经。”从南到北、从山到海,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、自然条件、文化底蕴各不相同,我们唯有因地制宜、因势利导,走科技之路、质量之路、品牌之路,才能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,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。